北师大版六上第一单元《圆》小学数学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docx
第一单元《圆》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基本
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六年级
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圆》
单元组
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P2-P4
1
2
3
4
5
6
7
8
《圆的认识(一)》两课时
《圆的认识(二)》一课时
《欣赏与设计》一课时
《圆的周长》两课时
P5-P6
课
时
信
息
P7-P8
P9-P11
《圆周率的历史》一课时
《圆的面积(一)》一课时
《圆的面积(二)》一课时
单元检测
P12-P13
P14-P15
P16-P17
第一单元
二、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图形与几何是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
上升,逐段递进。课标中本章节要求:1.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认识
圆周率;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
图形认识和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课
标
要
求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
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积累观察与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
观念。在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
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本单元圆的认识,是圆的测量的基础,反过
来圆的测量是对圆的再认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都是在原
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通过实际的剪、摸、
折、拼等活动来掌握圆的相关知识。在圆的周长公式的探索中注重积累
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探索中还渗透
“化曲为直”的思想与方法。此外,通过圆周率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
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传播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与设计中丰
富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圆在生活中的实际
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也为六年级下学期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教
材
分
析
单
元
知
识
框
架
六年级学生通过第一、二学段的学习已经直观认识了圆,并掌握了
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了相应的操作
经验和探索图形面积的方法。虽然多数学生熟悉圆,能够辨认圆,但是
并不了解圆的特征。本章节将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不仅
利于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之后学习圆柱、圆锥等
知识和理解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本章节立足核心素养发展,让学生会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用
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具备了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会用数学语言
表达现实世界,具有一定的模型意识。
单
元
学
情
分
析
三、单元学习目标
序号
单元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认识圆的特征;经历探索圆的周长
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1
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通
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圆周率)为定值。
2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解释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简
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
4
结合发现圆周率的历史,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
情感。
四、单元作业思路
根据“落实‘双减’工作”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作业育人载体作用,突出学
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围绕单元目标整体设计,体现知识层次的螺旋上升,
优化设计,提升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密切结合生活实际,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突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渗透数学文化,
创新设计,助力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多主体,多维度评价设
计,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解数学价值,欣赏数
学美,提高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
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单
元
作
业
设
计
思
路
五、单元作业目标
序号
单元作业目标
能正确描述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
单现象。
1
2
3
4
理解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能解决一些与圆的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
题。
理解应用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能解决一些与圆的
面积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生活中蕴含着极其
丰富的数学之美。
六、单元作业评价
评价
指标
评价标准
得星
自评师评
小试牛刀
大展身手
作业
模块
勇闯难关
反馈诊断
预估时间内完成
过程不够规范、完整、答案正确
过程规范、答案正确、书写工整
解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