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数据的表示 第2课时 频数直方图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docx
6.3.1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频数直方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6.3.1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频数直方图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通过频数直方图的制作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分布的概念,提升对数据的感知和解读能力,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图形与几何问题的解决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频数直方图的制作及其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频数和频率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制作直方图的形式。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际数据收集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分析数据,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演示直方图的制作步骤,强调频率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制作过程中的难点。
4.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频数直方图的制作技巧,并学会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如骰子、计数器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频数直方图制作步骤PPT、相关数学软件(如Excel、Geogebra等)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引导教学、实物操作演示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单式分组和复式分组的方法。
-提问:如何将这些数据更直观地展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引出课题:频数直方图。
2.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第一步:讲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步骤。
-教师通过PPT展示频数直方图的基本结构,包括横轴、纵轴、条形等元素。
-举例说明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频数,以及如何计算频率。
-第二步:演示频数直方图的制作过程。
-使用Excel等软件演示如何输入数据、设置分组、制作直方图。
-第三步:讲解频数直方图的意义和应用。
-分析频数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如观察数据的分布规律、寻找数据中的异常值等。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活动一: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收集相关数据。
-活动二: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所学知识制作频数直方图。
-活动三: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频数直方图,并解释图表中的信息。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举例回答:如何确定合适的分组间隔?
-小组一:根据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组间隔。
-小组二:考虑数据的极值,避免分组间隔过大或过小。
-举例回答:如何解释直方图中的峰值?
-小组一:峰值可能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进一步分析数据集中区域的特征。
-小组二:峰值可能代表数据中的异常值,需要关注这些异常值对整体数据的影响。
-举例回答:如何通过频数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
-小组一:观察直方图的整体形状,判断数据的分布类型(如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
-小组二:比较不同数据组的直方图,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制作步骤、意义和应用。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认为频数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频数直方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发现数据的规律和异常值,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分组间隔的选择、频数和频率的关系等,并举例说明。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包括横轴、纵轴、条形等基本元素。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组的方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制作直方图的形式。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频数和频率,并能够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组间隔。
2.技能提升情况:
-学生能够运用Excel等软件制作频数直方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频数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思维发展情况:
-学生能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方图,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数据,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4.学习兴趣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