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常见的文言文词汇,理解简单的句式结构。他们可能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理解深度有限,对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不够准确。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喜欢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视觉学习,如观察诗歌的字形、结构;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学习,如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缺乏了解,导致对诗句中的一些意象和典故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对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把握不够准确,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在朗读和背诵时,学生可能对韵律和节奏把握不足,影响诗歌的韵味表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古诗三首》教材,包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原文和注释。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秋夜篱门、自然景观等,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教学辅助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的结构和重点内容,以及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展示。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朗读和小组讨论,同时准备一些写诗的纸张和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你们知道古诗中有哪些美丽的诗句吗?”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山水画、古代建筑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诗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古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平仄、韵律等。
详细介绍古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诗案例进行分析,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如分析诗人的情感、描绘的景象等。
小组内讨论该诗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读方式。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古诗的分析、解读和自己的感悟。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读,并准备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课后拓展(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
过程:
介绍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书籍,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行》、《静夜思》等,通过这些经典诗作,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宋词三百首》中的《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
-《诗经》选篇,如《关雎》、《桃夭》等,这些古老的诗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