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古诗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选的古诗属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单元,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古诗词知识相衔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但理解能力有限。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对诗句的意境把握和情感体验能力尚待提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独立分析诗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还需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积极性高,有的则较为被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在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而不敢主动发言。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通过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句内容。
2.设计“诗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诗人角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5.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视频中感受到秋天的什么特点?”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知识,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提醒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背景和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诗中的“篱门”、“凉风”等意象,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诗人是如何通过‘篱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如:“篱门半开,凉风习习,诗人独自一人站在篱门前,感受着秋天的凉爽。”
(2)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内容。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课后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尝试背诵。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并与同学分享。
(3)准备一篇关于古诗词的学习心得,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交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主要作品。
-秋天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如《山行》、《登高》等,以丰富学生对秋天主题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代表诗人。
-秋天的自然现象和习俗,如秋风、落叶、中秋节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歌背景。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在线数据库查找陆游的其他诗作,对比阅读,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季节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比较秋与春、夏、冬的不同。
-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讲座或音频节目,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
-设计一次“秋天的诗会”,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古风诗歌,并分享给同学,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安排一次户外活动,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