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和小鸟(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长颈鹿和小鸟(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长颈鹿和小鸟(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长颈鹿和小鸟”为主题,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颈鹿和小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结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数与形的结合,培养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特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长颈鹿和小鸟身高的比较方法,能够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进行判断。
②能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等活动,初步建立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形成数感。
2.教学难点
①在比较不同物体高度时,能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比较方法,如重叠、数格等。
②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归纳出比较物体高低的规律,如从大到小排序等。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对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长颈鹿和小鸟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片,直观展示物体特征,增强视觉效果。
2.运用实物教具,如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比较,直观感受高度差异。
3.结合数学软件,设计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张长颈鹿和小鸟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长颈鹿和小鸟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关于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数数、比一比等,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如何比较长颈鹿和小鸟的高度,包括重叠法、数格法和目测法。
-举例说明:通过实物教具,如不同高度的玩具长颈鹿和玩具小鸟,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它们的高度,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比较的过程。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如比较桌子的高度、书本的高度等,并邀请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经验。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找到不同的物体,如杯子、书、盒子等,进行高度比较,并记录下来。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指导他们正确运用比较方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运用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找出家中或户外不同高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6.教学活动(约30分钟)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动物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通过比高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游戏:设计一个“高度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比较大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创意手工: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不同高度的长颈鹿和小鸟模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7.反馈与评价(约5分钟)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达。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如重叠法、数格法和目测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如数一数、排一排等活动,建立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长颈鹿和小鸟的特征,如长颈鹿的脖子长、小鸟的脖子短等。
2.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学生在观察长颈鹿和小鸟的图片及实物时,能够细致地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比较物体高度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中,能够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