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课时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湘教版(2019)地理 必修一.docx
3.2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2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球能量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过地球的圈层结构、太阳辐射等基本地理知识,对地球的能量输入有一定了解。然而,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地理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尚需加强。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喜欢通过阅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气层中不同层级的温度分布和能量传递机制。此外,对于复杂的大气运动和能量转换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把握。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物理和数学背景知识,这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以便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性和理解力。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温度计等,用于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投影仪,以便进行互动式教学和展示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怎样的?
二、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首先被大气层中的哪一层吸收?
(2)大气层中的哪些层会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和散射?
3.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大气受热过程。
三、探究大气受热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大气层结构,了解大气层的不同层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3.教师展示实验,演示大气受热过程:
(1)使用地球仪和温度计,模拟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的过程。
(2)展示大气层不同层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情况。
4.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哪些层级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
(2)大气层中的哪些层级会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和散射?
5.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首先被对流层吸收。
(2)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吸收太阳辐射后,转化为热能。
(3)热能通过大气垂直运动,传递到平流层、高层大气。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大气层级,研究该层级的受热过程。
2.学生通过查阅教材、网络资源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关键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强调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收集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案例,撰写小论文。
3.学生关注天气预报,观察大气受热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
1.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
(2)大气层不同层级的能量转换
(3)大气垂直运动传递热能
2.大气层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拓展与延伸
一、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