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大气热力环流 说课稿 湘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docx
3.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章节,是高一上学期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围绕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理、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运动与地表热量分布的关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知。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技能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2.增强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发展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增强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理解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进而形成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
②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掌握不同纬度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形式,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
③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理解地表温度差异如何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并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大气环流。
②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关系: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
③大气热力环流与实际天气现象的联系: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与实际天气变化现象相结合,进行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气压计、风速计、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平板或智能手机。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教育资源网站。
-信息化资源:大气热力环流动画、相关地理现象的卫星图像、气候分布图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大气热力环流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天气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大气热力环流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海陆风、山谷风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
简短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气热力环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包括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
详细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组成部分,如高压带、低压带、风带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热力环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季风的形成、台风的生成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大气热力环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利用大气热力环流改善城市气候”。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气热力环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气热力环流的小论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原理和特点,能够准确理解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他们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现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