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发布:2025-02-05约3.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气热力环流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和实验方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增强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培养其关注人地关系,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发展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理解地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进而引发大气垂直运动。

2.大气热力环流的类型及其分布:识别全球性的大气热力环流类型,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

难点:

1.大气热力环流与实际气候现象的联系:将抽象的热力环流概念与具体的气候现象相联系。

2.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分布。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分析,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利用地图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大气热力环流及其分布。

3.设计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气候,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气热力环流与实际气候现象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气候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大气环流模式图和气候分布图,增强直观性。

2.实验模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互动练习和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气候分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如此之大?这背后有何自然规律?

3.引导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热力环流,探索气候形成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5分钟)

-讲解地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不同纬度、海陆分布对温度差异的影响。

2.大气热力环流的类型及其分布(10分钟)

-展示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图,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类型。

-分析不同类型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现象的关系(10分钟)

-以季风、降水分布为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现象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案例分析:以某个地区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2.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大气热力环流是如何影响气候分布的?

2.提问2:大气热力环流有哪些类型?

3.提问3:大气热力环流与实际气候现象有什么关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巩固练习中的案例分析,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教师提问: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2.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大气热力环流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时长共计45分钟。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包括科里奥利力的产生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探讨海陆分布如何影响局部气候,如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季节变化:分析大气环流如何导致季节变化,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如城市化、工业化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极端气候事件。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地理书籍或科普文章,深入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

-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地图服务,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大气环流模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