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 示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12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谊。本课所选三首诗分别是《示儿》、《己亥杂诗·其五》和《己亥杂诗·其七》,均为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这些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示儿》,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示儿》这首诗,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使学生能够感受古典诗词的丰富情感。
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
①体会诗人情感。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因此,难点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隔阂,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②理解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富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思考,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的整体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示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直观性。
2.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声音的传达,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课外拓展:布置相关课外阅读任务,如查找诗人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己亥杂诗·其五》和《己亥杂诗·其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自主学习
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
同学们,在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三首古诗。现在请你们分享一下,你们对这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有什么了解?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2.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分享感受,教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
1.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示儿》中的意象,如“泪滴千行”、“白头搔更短”等,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国的深情。
(2)讨论《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己亥年”,以及诗人通过“野草”等意象表达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分析《己亥杂诗·其七》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特点。
(1)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如《示儿》的直抒胸臆,《己亥杂诗·其五》的托物言志,《己亥杂诗·其七》的情景交融。
(2)总结诗歌特点,如抒情性、意象丰富、语言简练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了解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五、课后作业
1.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诗人龚自珍的生平事迹。
2.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尝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六、教学反思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示儿》、《己亥杂诗·其五》和《己亥杂诗·其七》这三首古诗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识别并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在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能够独立分析诗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