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_《内科》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期卧床的去适应状态对心衰患者不利。 应鼓励患者作动态运动。 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锻炼可提高运动耐 量和生活质量,对预后影响尚不肯定。 运动训练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运 动 一,阶段A 前“心衰阶段”(pre-heart failure) : 心衰高危人群,无心脏结构异常,也无症状和(或)体征。 此阶段心衰可以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治疗高危病人原发病。 二, 阶段B 前临床心衰阶段: 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脏病。积极治疗极其重要,关键是阻断或延缓心肌重构。 措施: 所有阶段A的措施。 ACEI、 β -B用于LVEF低下的患者。 MI伴LVEF低不能耐受ACEI,可用ARB。 MI后,LVEF低于30%可植入ICD。 三, 阶段C 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或目前虽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但以往曾因此治疗过。包括NYHA II、III级和部分IV级心功。 治疗: 包括所有阶段A、B的措施, 并常规使用利尿、ACEI、 β -B。 改善症状可用地高辛。 选择性患者可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B。 可选择合适病例使用CRT、ICD。 四, 阶段D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 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积极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包扩部分NYHA IV级患者。此阶段预后极差。 治疗: 包扩所有A、B、C的措施, 并可应用以下手段:心脏移植、左室辅助装置、 静滴正性肌力药以缓解症状; 若肾功不全严重,水肿难治,可行超滤或血透。 处理合并症。 瓣膜性心力衰竭 主要问题是瓣膜本身有机械性损害 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 单纯心肌牵拉刺激就可促发心肌重塑 治疗关键是修复瓣膜损害 心衰指南对缺血性心力 衰竭的治疗指导意见 所有有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Ⅱ级 心功以上) 重度主动脉瓣病变伴晕厥,心绞痛者 均需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置换瓣膜, 可提高长期存活率。 国际上较一致的意见 坐位、双腿下垂。 吸氧,加用抗泡剂(通过50%酒精滤瓶)。 镇静:吗啡5~10mg静脉缓注,老年酌减或改 肌注。 快速利尿:速尿20~40mg静注,4小时可重复 一次。 血管扩张剂: 硝普钠:12.5~25μg/min静滴,可根据血压调 整剂量,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左 右,维持剂量50~100mg/min。 硝酸甘油:先10μg/min开始,根据血压逐渐调 整剂量,可每5分钟增加5~10μg/min。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洋地黄类药物: 西地兰(毛花甙丙)0.2~0.4mg iv,2~4小时后 可酌情再给0.2~0.4mg。 AM1急性期24小时内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 二尖瓣狭窄所致肺水肿,洋地黄类药物无效。 氨茶碱:可解除支气管痉挛。 其他:四肢轮流结扎,对减少回心血量有 一定帮助。 1、支气管哮喘 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 心脏性哮喘 支气管哮喘 病史 心脏病史 哮喘发作史 年龄 多见于中、老年 青年 体检 多有器质性心脏病体征 无心脏改变 发作时间 多于夜间 常与季节有关 肺部体征 细湿罗音为主 哮呜音为主 药物反应 吗啡效好 对氨茶碱反应好 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属广义的心力衰范畴,通过病史、周围血管征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得到确诊。 3、肝硬化腹水伴双下肢水肿,应与右心 衰鉴别,前者无心脏病体征。 治疗原则和目的: 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不能改善长期预后 和降低死亡率。 强调病因治疗及消除诱因。 病因不能去除情况下,调节心衰代偿机制, 拮抗神经体液因子过分激活,减轻或逆转 心室重塑。 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 心力衰竭的治疗 一、洋地黄类药物 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提高细胞 膜内Na+浓度。有利Na+-Ca2+交换,增强心 肌收缩。 增加副交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