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在柏林教案新人教版.doc
Page2
14.*在柏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2内容。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斗争的控诉。
2.领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尝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斗争都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反映斗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挽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斗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想象畅谈
斗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斗争的阴霾下,处于斗争中心的广阔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斗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老师可以适当引入斗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绽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化文本
1.两个小姑娘“毫不犹豫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白什么?(说明白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怜悯心,无趣粗浅。)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假如改为“她”好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节最终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和全文最终一句“车厢里一片宁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分?(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品尝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首先,柏林是这场斗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想而知,遭遇到残酷斗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无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苦痛……这是斗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覆盖于斗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斗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激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沟通研讨。老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剧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例如一起先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始终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起先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宁静。)
六、布置作业
以反映斗争为主题,依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老妇人无望、疯狂
老兵难受、无奈
斗争的残酷
【教学反思】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尝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陡转直下的独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