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千米的认识》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感知,理解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在现实世界中应用长度单位。
3.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将千米单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千米单位的表示和转换,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千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确千米是长度单位,并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掌握千米的应用: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用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如操场、街道等,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教学难点
-千米的直观感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千米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长度单位,难以直观感知。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概念。
-千米与米的换算:学生可能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感到困惑,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实际换算。
-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千米的概念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中,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千米的概念。
2.辅助材料:准备与千米相关的图片,如地图、操场等,以及千米与米换算的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长度单位。
3.实验器材:准备不同长度的绳子或尺子,用于实际测量和感知千米长度。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室内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测量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距离测量实例,如操场跑道、学校到家的距离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距离是如何测量的吗?它们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千米单位的定义,通过图片或实物(如千米长的绳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1千米=1000米。
-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验千米长度,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估算教室大约有多长。
-引导学生进行千米与米的换算练习,如将1000米换算成千米。
-分组活动:让学生用绳子或尺子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并尝试用千米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千米的概念。
3.巩固练习(10分钟)
-进行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千米单位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展示学生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千米是长度单位,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用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千米单位的应用。
2.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用千米描述其长度,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单位。
3.搜集有关千米单位的资料,如千米跑道的长度、城市之间的距离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生活实例:收集生活中使用千米单位的实例,如城市间的距离、长跑比赛的距离、高速公路的长度等。
-地图资源:利用地图软件或实体地图,展示不同城市之间的千米距离,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概念。
-数学故事:讲述与千米单位相关的数学故事,如古代测量学家如何测量地球的周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索:介绍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地球的直径、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等。
2.拓展建议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讨论生活中的千米实例,如家庭旅行、购物时的距离估算等。
-实地测量: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如测量学校周边环境的长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创意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创意项目,如设计一个千米长跑路线图,或制作一个千米长度的时间轴,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拓展学习任务,如研究不同交通工具的千米速度,比较其效率。
-科技应用:利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