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001].docx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内容:学习千米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千米与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的基本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通过千米与米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理解和掌握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
②熟练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包括进率和换算过程;
③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空间观念;
②理解并运用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灵活的换算;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如米、分米、厘米)进行合理转换,并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算。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千米定义图、千米与米换算的图表,以及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米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确保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安排实验操作台以便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千米吗?比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或者跑道的长度,你们知道这些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吗?”
展示一些关于城市街道、运动场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简短介绍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千米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千米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千米是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
使用图表展示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进率。
3.千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千米的特点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千米测量案例进行分析,如城市道路长度、马拉松比赛距离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千米在测量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测量在交通规划、体育竞技等方面的作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千米测量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测量学校周围的街道长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千米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千米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千米的定义、换算关系、实际应用等。
强调千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千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到学校的距离,并尝试用千米来表示,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到此结束。
知识点梳理
1.千米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千米是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
-千米的符号是“km”。
2.千米与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0分米
-1千米=100000厘米
3.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交通距离:道路长度、城市之间的距离、长途旅行等。
-体育竞技:马拉松比赛距离、田径比赛中的长跑项目等。
-建筑工程:建筑物的长度、桥梁的跨度等。
4.千米的测量工具
-米尺:用于测量较短的距离。
-卷尺: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如房屋、道路等。
-激光测距仪:用于精确测量较长距离,如建筑物的长度、桥梁的跨度等。
5.千米与米的换算实例
-例如:一个跑道的长度是400米,我们需要将其换算成千米。
-换算过程:400米÷1000=0.4千米
6.千米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在测量时,注意读数要准确。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