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docx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为主题,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教材,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长度测量。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千米单位的认识,学生能够抽象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际测量活动,锻炼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计算和比较,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千米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
②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千米长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长度比较。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千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对千米大小的直观感受。
②培养学生将抽象的千米单位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运用千米进行简单计算和估算的能力。
③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感知上的困难,建立起千米长度在空间中的形象概念。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尺子、直尺、米尺。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千米长度测量视频、千米单位图片、相关数学游戏软件。
教学手段: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游戏互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学校、公园、街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方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2.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这些地方,我们经常需要测量长度,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宽、测量街道的长度等。那么,你们知道我们通常用哪些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米、分米、厘米等。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比我们之前学的米、分米、厘米还要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千米的特点和用途。”
二、探究千米的概念,建立长度观念
1.教师出示千米单位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样的长度吗?谁能上来比划一下千米长度的概念?”
学生举手尝试比划,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2.教师讲解千米的概念:“千米是长度单位,表示一千米等于一百万厘米。它通常用来测量较长的距离,比如城市之间的距离、高速公路的长度等。”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大家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思考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记录下来。”
4.各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之间的距离、高速公路长度、长跑比赛的距离等。
三、千米长度测量,体验实际操作
1.教师分发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千米长度的测量实践活动。
2.教师提出测量要求:“请大家测量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度,并用千米表示出来。”
3.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错误。
5.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测量数据,总结千米长度测量的注意事项。
四、千米单位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出示生活情境问题:“小明家住在城市A,他家距离学校B有5千米。请问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假设小明的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各组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4.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小明骑自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学校?”
5.学生再次分组讨论,解决新问题。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教师设计一系列千米单位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假设一辆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行驶1000千米?”
4.学生思考并解答拓展问题,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总结回顾,提升认识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单位的概念,了解了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验了千米长度测量方法。”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千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3.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千米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测量较长的距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规划生活。”
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