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课时).docx
11.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课时)
【新课标要求】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生命活动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圏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要求】
概念4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
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植物如何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还不清楚。本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及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包括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及相关实验,学生可能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详细的讲解来帮助他们掌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本节从光合作用的原料开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着重对光合作用的进行实验探究,从而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断被运输到各个组织、器官,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本节内容较多,包含多个实验,建议分为3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史,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
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
通过举例,说出淀粉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贮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
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探究绿叶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自身、其他生物及生物圈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原料。
(2)验证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3)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原料;
(4)概括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的原料。
(2)验证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3)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原料。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大树,它的重量增加了,增加的重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
【讲解】24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展示】海尔蒙特柳树苗实验图片,提问植物的增重到底是不是来自土壤呢?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交流问题。
【思考】1.如果你是范·海尔蒙特,实验结论该怎么写?
柳树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于水。
2.范·海尔蒙特得出该实验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柳树增重约75Kg;
(2)土壤减轻了约60g;
(3)柳树生长的五年里只对植物浇了水。
3.你认为他忽视了哪些因素?
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总结】海尔蒙特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原料是从水中得到的,树木只要有水就能生长发育,忽视了空气、光照等因素。
(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
【展示】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思考】1.普利斯特莱第一个实验中,老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密闭钟罩内没有氧气
2.第二个实验中,老鼠正常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消耗(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了空气。
老鼠的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直到18世纪70年代人们才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做实验时还不知道空气的成分。因此,他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的植物可以净化老鼠呼吸而变“坏”的空气。
【总结】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说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三)英格豪斯的实验
【展示】英格豪斯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的实验
【总结】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受到光照时,植物才能“净化”空气。
(四)后来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①植物“净化”空气的原因: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②19世纪初,一位瑞士科学家通过实验提出,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问】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问】淀粉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贮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怎么验证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展示】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一)实验一: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步骤。
a.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