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第1节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第2课时)
镇江实验初级中学 赵义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在进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的活动后,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从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角度了解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2. 能力目标
(1)学习从观察植物图片发现并提出光合作用场所的问题,尝试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寻找问题的关键。
(2)由制定探究计划中对实验材料的巧妙选择,学习如何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3)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及所得到的结论,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叶的结构和光合作用场所的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探究技能探究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有序的开展探究光合作用场所活动,通过提出并分析问题、制定计划中的控制变量、实施实验并得出结论、反思探究、归纳探究等活动,学习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揭示叶绿体才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反思探究、归纳探究,学习提出问题、设置对照试验等探究方法与技能;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进而正确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 同学们好!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重要的生产者,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经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可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将尝试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这一问题。 复习光合作用的合成淀粉等有机物、条件是光照。
明确学习内容。 了解“恩吉尔曼实验” 现阶段,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还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所以,首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所做的相关研究。
(播放恩吉尔曼实验动画)
1880年,恩吉尔曼用水绵好氧细菌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1)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黑暗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光部位;(2)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交流对恩吉尔曼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察图片中植物,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交流、分享。
分析比较不同问题,归纳、明确探究问题。
2.制定计划 在明确了所要探究的问题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根据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设计出了好的探究方案,一定要介绍给大家!
特别提醒:
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为了方便而有效地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我们需要巧妙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防止空气、温度、土壤等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可以尽量用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相互形成对照;或者以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形成对照。
实验探究时,我们可以借鉴探究阳光与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方法。请大家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播放演示实验录像)
小组讨论制定的探究计划、并交流。
学习通过巧妙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3.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同学们,在根据计划、完成实验后,让我们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
例1:当我们利用银边常春藤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变成蓝色,而白色部分不变蓝。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是可以形成对照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例2:当我们选择青菜作为实验材料,从同一植株上分别切取一部分根、茎、叶进行实验后,可以观察到:所取材料中,“叶片”部分呈现明显的蓝色;而根、茎以及叶柄部分没有明显的蓝色。
经过分析,在上述实验中,根与叶、茎与叶、以及叶片与叶柄部分可以对照。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同学们,如果你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一定要进行分析与反思,找到原因,寻求科学的结论! 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