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实验活动5,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学会使用托盘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2.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精确称量氯化钠和量取水的操作,以及溶液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分析。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称量和量取的正确方法。
2.设置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熟悉实验步骤,提高精确度。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探讨减少误差的方法,如多次称量取平均值等。
4.通过讨论和反思,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突破操作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2.实施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配制溶液,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实验视频和图片,提高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长: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氯化钠)和盐水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食盐和盐水是如何制作的吗?
2.引入溶液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
3.提出问题: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2.讲解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称量、溶解、搅拌等操作。
3.详细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精确度的重要性。
4.演示量筒的读数方法和液体体积的准确量取。
5.讲解配制溶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如何减少误差。
三、实验操作指导(10分钟)
1.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氯化钠、蒸馏水等。
2.指导学生进行称量和量取操作,强调准确度和操作规范。
3.引导学生进行溶解操作,观察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4.指导学生进行搅拌操作,使溶液均匀。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提供一系列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误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配制溶液时,为什么需要精确称量氯化钠和量取水?
2.提问:如何减少溶液配制过程中的误差?
3.提问: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有哪些操作步骤需要特别注意?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步骤。
2.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拓展:如何根据需求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生活中溶液应用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教学双边互动:
1.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2.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和练习中积极互动,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创新之处: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溶液配制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精确的称量和量取操作。
2.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基本技能,包括称量、溶解、搅拌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化学实验中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3.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误差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团队合作与交流: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