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章末总结探究课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PAGE
PAGE4
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请依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学问网络。
①热带草原
②热带季雨林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亚寒带针叶林
⑤人工植被
⑥成土母质
⑦生物
⑧腐殖质层
[学思心得]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地形
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丰富;山地的阳坡和迎风坡植被比阴坡和背风坡稠密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外力作用小,不利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
气候
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植被类型不同
植被可降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加湿度
水文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洋流通过影响气候再影响植被
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径流的稳定性和季节变更、年际变更
土壤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影响植被生长
植被生长可以变更土壤的性质
1.常见植物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并非不落叶,只是当它的新叶长出时,老叶起先凋落,故四季常青。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两种树种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更。读图,完成(1)~(2)题。
(1)甲树种广泛分布区所属地区可能为()
A.东南丘陵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造成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的最主要缘由是()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猛烈 D.降水稀有
(1)C(2)B[第(1)题,图中显示甲树种在秋季凋落物数量明显增多,说明该地植被为落叶植物,应位于四地中的华北平原。第(2)题,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说明春季气温回升后,新叶长出,老叶起先凋落。]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素
相互关系
实例
气候与地貌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
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更大有关系
气候与水文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更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更小;在湖泊、水库的四周,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确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整作用
如赤道旁边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密的地方,四周的气候要潮湿得多
气候与土壤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不同,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确定的影响
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地貌与水文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特殊深刻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干脆关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积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
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变更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削减侵蚀的作用,爱惜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变更着水文状况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变更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同时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特殊适宜茶树的生长
2.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