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演化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PAGE
PAGE10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运用相关学问,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推断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够知道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区域认知)
1.什么是地震?一次地震分别有几个震级和烈度?
2.纵波和横波在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上有何不同?它们有何共性?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包括哪几个圈层?划分界面分别是什么?
4.哪里存在软流层?可能是何种物质的主要发源地?什么是岩石圈?
5.地球包括哪几个外部圈层?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含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难。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③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2.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横波(S)
较慢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P)
较快
固体、液
体和气体
[微思索]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有什么感觉?
提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引起震中地面上下跳动,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地面,引起震中地面左右晃动,人后感觉到左右、前后摇摆。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eq\b\lc\{(\a\vs4\al\co1(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较小,不连续圈层,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较大,连续圈层))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以下到b古登堡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_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eq\b\lc\{(\a\vs4\al\co1(C1外核: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微思索]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分?
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袱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快速减小。
2.水圈
(1)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图表点拨]教材第27页图1-21,该图展示出:
(1)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2)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组成的大气圈、由水体组成的水圈和由生物组成的生物圈。
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全部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
提示:(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称,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其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1月13日3时18分在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17度,东经104.73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问题1(区域认知)此次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
提示:地壳。
问题2(综合思维)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问题3(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推想地面上物体的振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影响,地面上的物体应当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更,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