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章末提升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发布:2025-04-08约1.4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3

章末提升

材料一: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海北站海拔高,约32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密。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更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更图。

【开启思维】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缘由。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更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想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密,为土壤供应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时起先渐渐增加,14时后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时,最低值出现在6时。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上升,地面辐射增加,气温渐渐上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削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山地植被野外考察

步骤一:选取考察地点

结合自然植被的典型性、交通的便捷性和环境的平安性,尽量选择学习所在地旁边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

步骤二:搜集相关材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寻等方式,了解考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相关信息。

步骤三:规划考察路途

依据“便捷、平安、植被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路途;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终确定考察线路。

步骤四:理论依据

1.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考虑山地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以及山地的倾斜度。

(1)在山地,温度从下向上降低,山愈高,温度愈低;降水在肯定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但超过某一限度(这一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降水量又渐渐削减,或者以另一种降水形式出现。

(2)山坡的朝向,如南坡和北坡因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不同,可以视察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差异。

(3)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变更。全部这些变更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

2.赤道地区山地的志向垂直带谱

步骤五:实力提升、素养升华

(1)绘制考察沿线植被的分布与变更简图。

(2)结合绘制的简图,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变更的缘由,理解海拔差异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比较不同坡向(阴坡、阳坡)植被分布高度和长势的差异,理解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野外考察报告。

【方法指导】

考察报告包括考察目的、参加调查人员及分工、发觉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考察目的

例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驾驭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洁的技能。通过野外考察,了解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特点。

二、参加调查人员及分工。

三、发觉的问题。例如,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觉了哪些现象,或是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否与理论学问相吻合,假如不相吻合,其缘由有哪些等。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