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PAGE
7-
其次节土壤的形成
必备学问基础练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状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4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亲密
D.树木根系很深,供应应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干脆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亲密相关。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渐渐增加。第4题,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2.C3.C4.C
牙刷草是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第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6.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渐渐加厚
解析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项正确。第6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项正确。
答案5.D6.C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养分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上升和流水侵蚀会削减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更。据此完成第7~8题。
7.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小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米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第8题,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依据材料可知,土壤含水量小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旁边的磷高累积区。
答案7.A8.C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起先垦荒,目前面积约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爽,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纳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优良的缘由。
(2)三江平原的土壤类型是,为什么该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缘由。
(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出现了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环境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短,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第(2)题,三江平原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长期累积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