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docx
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日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连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连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将学会分析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此外,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题策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除法运算,包括一位数除以一位数、一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此外,他们也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能力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例子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理解连除的概念上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清楚何时以及如何连续使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难以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会因为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而出现计算错误。
-部分学生可能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或依赖他人,影响合作效率。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包含连除法概念、例题演示和练习题,以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图片。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例如:“同学们,如果我们有24个苹果,想要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再平均分给3个成员,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回顾旧知: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除法运算规则,以及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连除法的概念,即连续使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举例说明:通过书本上的例题,如“小明有36颗糖果,他想先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2颗,然后再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颗糖果?”来演示连除法的应用。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使用连除法解决,并讨论解题过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几道连除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连除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连除法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让学生分享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学习心得,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几道连除法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
-鼓励学生尝试将连除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购物时计算单价或分配物品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总结并引入连除法的概念。
-新课呈现:
-教师详细讲解连除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例题演示连除法的应用,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挑选几道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连除法的关键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强调作业的要求和完成时间。
-学生记录作业,教师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和完成作业。
知识点梳理
1.连除法的概念
连除法是指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这个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常见。例如,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