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四季》教案-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docx
《我们与四季》教案-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清晰且准确地描述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点,包括气候特征(如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自然景观变化(春天花草萌发、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树叶变色飘落、冬天白雪皑皑)等,形成对四季的直观且全面的认识。
深入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影响,建立起季节与生物、人类活动相互关联的科学观念。例如,明白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适宜植物生长;冬天动物会通过冬眠等方式适应寒冷环境。
认识到四季循环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理解这种规律对地球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的意识。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季节里自然现象、动植物状态以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出季节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对比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长的不同,归纳出冬季白天短、夏季白天长的规律。
针对季节变化与生物、人类活动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假设,如“为什么有些动物在冬天会冬眠?”“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穿浅色衣服?”等,并尝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论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进行思考和辨析,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科学解释,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完善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探究实践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四季变化的实践活动,如定期观察校园、社区或公园等地在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记录动植物的生长状态和活动情况,熟练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包括使用简单的文字、绘画、表格等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学会通过调查访问(如询问长辈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传统习俗)、查阅资料(科普书籍、网络科普文章、纪录片等)等途径收集有关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影响的信息,提升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积极参与讨论、观察、记录等任务,共同完成探究项目,如研究某一种植物在四季中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态度责任
充分激发学生对四季变化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趣味性和魅力,从而保持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乐于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季节变化相关的现象。
在观察、记录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数据,如实记录和汇报,不随意篡改数据或编造结论。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能够冷静分析原因,通过重新检查观察方法、重复观察或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求合理的解释,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季节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不同季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典型特征,包括气候、自然景观、动植物状态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准确、详细地描述每个季节的独特之处,如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夏天烈日炎炎、雷雨频繁,秋天果实累累、秋风瑟瑟,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多方面影响,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阐述,如植物在春季发芽生长、夏季茂盛、秋季收获、冬季休眠;动物在不同季节有迁徙、冬眠、换毛等行为;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衣着、饮食、居住、出行和生产活动(如农业生产、建筑施工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究方法研究季节变化相关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方式获取关于季节变化的知识,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从科学原理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由于涉及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模型演示(如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公转和太阳光照变化)、简单易懂的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四季更替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季节相关自然现象,如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特点存在差异的原因(受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