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辩”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课前准备】
希沃课件、板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六年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2数字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家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吗?生:孔子
2.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名生回答。
今天,老师把孔子请到了课堂上,请大家看。(出示课件3数字人)
诸位后生安好。吾乃孔丘,世人谬赞万世师表,实则不过好学者耳。曾遇两稚子辨日之远近,其思之奇,言之凿,令吾自愧弗如。今观诸生慧眼如炬,可愿随老夫共探此千古妙辩?
3.孔子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竟然被两小儿提出的问题给难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孔子来学习这个故事。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辩”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它是左中右结构,中间是言字旁,请大家仔细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出示课件4)(点击放大镜)
师:它还是个会意字,中间的言字旁像不像一个人在张嘴说话?那谁来给它组一个词?
这些词语都和说话有关。谁来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出示课件5)
2.从坐姿看,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来检测一下,指名读。(出示课件6)
孰为汝多知乎?
小结: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来结合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意思,读准字音。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为”不仅是一个通假字,还是一个多音字,在文中还有两处,请同学们看。(出示课件7)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小结:你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会根据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句话。
3.文中有两个较长的句子,停顿和语气不好把握,先听老师来读。(出示课件8)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提问: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在这个句子中,用哪两种物品来形容太阳?见过车盖和盘盂吗?(出示课件9)
小结:同学们看,这是那个年代的车盖,这是那个年代的盘盂。两者比较,车盖大,盘盂小。谁再来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大小的对比。指名读。
4.现在把句子送回文中,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课文。(出示课件10)
三、精读课文,疏通文意
1.书读百通,其义自见。文言文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意思。回忆一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你有哪些小妙招?
(板贴: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2.看来大家的法宝都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给同桌听。(出示课件11)
3.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同桌交流差不多了。老师来检测一下词语的意思,谁来将词语和意思连起来。(出示课件12知识配对)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来随机挑选一名同学。(班级优化大师)
4.词语的意思掌握了,谁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整个故事?(出示课件13)
指名说。你可真了不起,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四、深入探究,明析“辩”理
1.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出示课件14)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两小儿的辩斗过程,看看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习单,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倒计时4分钟)(出示课件15)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
?
?
小儿乙
?
?
?
2.分享填好的学习单。(使用手机投屏)时间到,请看这个小组的学习单,有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你们小组分析得非常正确,你汇报得也很精彩!掌声送给你。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3.不看书,能说清楚吗?谁来试一试。你可真了不起,思路很清晰。(出示课件16??遮罩)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初出大如车盖
?
?
?
远者小
小儿乙
日初出远??
日初出沧沧凉凉
?
日中时近也
?
近者热
4.同样一个太阳,两小儿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他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出示课件17)?????????????
小结: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5.那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吗?为什么?
小结:两小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