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说课稿.docx
2025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两个小孩围绕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展开辩论,连博学的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却充满趣味与哲理。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从单元编排来看,《两小儿辩日》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紧密相连,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服务。它在内容上,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表达上,为学生提供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多读多背增强语感等。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汇、句式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特殊句式的用法以及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从认知发展水平来看,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哲理和科学知识时,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在处理文言文这类特殊文本时,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难以准确把握文意和作者的意图。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的潜力,但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加以激发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如“辩斗”“以”“去”“汤”等。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两小儿观点的依据,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观点的依据,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两小儿观点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孔子“不能决”所蕴含的哲理,即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法: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初步感知文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进行范读,展示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气,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两小儿辩日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辩论的氛围。例如,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从而引出课文内容;在讲解两小儿观点时,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他们所描述的太阳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两小儿在争论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探究两小儿观点依据和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