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docx

发布:2025-05-11约2.22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2.能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体会转化思想、模型思想,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借助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

电视的尺寸是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元元的妈妈买了

一台55英寸(140cm)的液晶电视,元元量电视屏幕

后,发现屏幕的长为122cm,宽为68cm.她觉得一

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她的想法吗?

【教学建议】

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勾股定理的内容,再借助计算器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问题引入,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1(教材P25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分析:

解:连接AC,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

所以AC=eq\r(5)≈2.24m.

因为AC大于木板的宽2.2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

【教学建议】

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从而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比较AC和木板的宽.教师总结:解决木板进门问题不仅需要考虑木板的长、宽和门的长、宽,有时还要考虑门的对角线.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例2(教材P25例2)如图,一架2.6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

分析:

解:可以看出,BD=OD-OB.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

OB2=AB2-OA2=2.62-2.42=1,所以OB=eq\r(1)=1(m).

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

OD2=CD2-OC2=2.62-(2.4-0.5)2=3.15,所以OD=eq\r(3.15)≈1.77(m),所以BD=OD-OB=1.77-1=0.77(m).

所以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5m时,梯子底端并不是也外移0.5m,而是外移约0.77m.

【对应训练】

1~2.教材P26练习.

3.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

左墙上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脚的距离为0.7m,顶端距

离地面2.4m,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

靠在右墙上时,顶端距离地面2m,那么小巷的宽度为(C)

A.0.7mB.1.5mC.2.2mD.2.4m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析出梯子底端B外移的距离BD=OD-OB,从而需要先计算出OD,OB的长度.从题中抽象出Rt△AOB和Rt△COD,分别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B,OD.

活动三:重点突破,提升探究

例3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长与门高.

解:如图,设门高x尺,则竹竿长(x+1)尺.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42=(x+1)2,

即x2+16=x2+2x+1,解得x=7.5.

则x+1=8.5.故门高7.5尺,竹竿长8.5尺.

【对应训练】

如图,在树上距地面10m的D处有两只猴子,它们同时发现地面上C处有一筐水果,一只猴子从D处向上爬到树顶A处,然后利用拉在A处的滑绳AC滑到C处,另一只猴子从D处先滑到地面B处,再由B

处跑到C处,已知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路程都是15m,求树高AB.

解:根据题意,得BD=10m,BD+BC=AD+AC=15m,

所以BC=5m.

设AD=xm,则AC=(15-x)m,AB=(10+x)m.

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2+BC2=AC2,

即(10+x)2+52=(15-x)2,解得x=2.所以AB=12m.

答:树高AB为12m.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画出草图分析问题,从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提示学生: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数量关系和第三边的长度时,一般设未知数,再借助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只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的长和另两边的数量关系,能求出另两边的长吗?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28习题17.1第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