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二课《祖辈手艺》教学设计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课程名称
祖辈手艺——端午香囊的匠心传承
教材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版初中美术教材
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今昔》第二课
主题
传统工艺与当代传承
课时
2课时(90分钟)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计,聚焦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端午香囊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课程引导学生从材质、纹样、工艺等角度观察传统香囊的造物智慧,理解其承载的驱邪纳吉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古今香囊形制变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教学中融入刺绣、缝制等基础工艺实践,鼓励学生在传统纹样基础上进行简化设计,使用安全针具与环保材料完成香囊制作,既尊重初中生动手能力水平,又激发对传统手工艺的亲近感。通过剖析端午节俗中五毒纹样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对民间美术符号系统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端午节为时间线索,串联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的演变。《祖辈手艺》作为第二课,聚焦香囊这一典型节令器物,通过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机械构造解析、明清织物香囊的纹样解读,揭示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理念。教材设置三个递进任务:探究金属香囊的物理平衡原理(科学智慧),分析五毒纹样的隐喻系统(文化符号),实践布艺香囊制作(技艺传承)。教学中需把握工艺美学与民俗文化的双重维度,既展现镂空雕刻、金银错等传统技法,又结合当代非遗传承案例,如苏州镇湖刺绣香囊的文创开发,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工艺活化路径。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造型能力,能使用剪刀、针线完成简单缝制,但对传统纹样的象征体系认知薄弱。前期调查显示:92%学生知道端午节佩香囊习俗,但仅35%能说出五毒具体指代;78%认为传统手工艺复杂难学。教学中需通过拆解唐代香囊三维结构模型(纸质可动教具)、提供纹样模板转印纸等支架工具,降低技术门槛。针对现代对国潮的兴趣点,引入故宫金瓯永固香囊盲盒等案例,建立传统与当下的情感联结。需特别注意安全规范:选用塑料钝头针、热熔胶枪替代传统金属利器,确保实践环节零风险。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文化理解:解析端午香囊的五毒纹样符号系统,说明其驱邪纳吉的文化寓意;对比古今香囊材质与功能演变,阐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2.审美表现:运用简化、夸张等手法绘制传统纹样,在8cm×10cm布料上完成具有对称美感的刺绣设计。
3.创意实践:使用平针、回针等基础针法,结合艾草填充与流苏装饰,独立完成可开合布艺香囊制作,体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纹样的符号解读与简化设计;香囊立体结构的平面转化(版型裁剪)。
难点:刺绣线迹的均匀控制;双层布料反口缝合的工艺处理。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资源类型
具体内容
数字资源
唐代银香囊动态剖面图、故宫数字文物库高清纹样、香囊制作微课
实物教具
可拆卸纸质香囊模型(每组1个)、纹样转印纸(含五毒/葫芦/缠枝莲模板)、预裁棉布片(10cm×15cm,每人2片)
工具材料
安全针线包(塑料针+粗孔针)、水消笔、PP棉、艾草包、低温热熔胶枪(教师专用)、流苏配件
环境布置
小组工作台(4人/组)、电子白板同步展示操作细节、传统纹样素材墙(含二维码扩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课程导入
1.多感官体验(5分钟):
o视觉:观看《国家宝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复原短片,聚焦00:58-01:12滚动镜头
o触觉:传递观察教师准备的3类香囊(金属/刺绣/无纺布),材质选择:□金属□丝绸□麻布□塑料气味:□艾草□沉香□无味纹样:__________(勾选看到的图案)
o嗅觉:嗅闻装有不同香料的试闻瓶,猜测成分(艾草/薄荷/陈皮)
2.问题驱动(2分钟):
o思考:为什么唐代香囊滚动时香料不洒?
o猜测:现代香囊相比古代少了哪些功能?
1.情境创设(3分钟):
o展示何家村窖藏出土香囊X光透视图,用激光笔指示同心圆机环结构
o动态演示:倾斜纸质模型,观察内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2.文化溯源(2分钟):
o朗诵《荆楚岁时记》选段: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o揭示香囊三重属性:物理容器(盛香)、医药载体(防病)、文化符号(纳吉)
文化理解
?观察表完成度>90%,能正确识别至少2种纹样
85%学生能复述重力平衡装置原理
端午信物三重奏盛香·防病·纳吉唐银香囊→最早的陀螺仪
感知精品——纹样中的文化密码
1.纹样解谜(8分钟):
o小组领取纹样卡片(蝎/蛇/蟾蜍/葫芦/缠枝莲)
o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完成《纹样档案》:
名称: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