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分别是《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题西林壁》。我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你们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识别古诗的意象: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关键意象,如《池上》中的荷花、莲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色莲、三潭印月,《题西林壁》中的庐山等。通过这些意象,学生能够体会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感悟诗人情感:教师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如《池上》的童心未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离别之情,《题西林壁》的豁达胸襟。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蓄表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诗中的含蓄表达,如《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童真与顽皮,《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
-拓展想象空间:对于古诗中的一些描述,学生需要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对西湖美景的描绘,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在心中构建画面。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班级学习平台、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相关的电子书籍、在线教育资源网站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荷花、莲叶模型)、图片资料、音乐背景、古诗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听听那些美丽的故事。”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池上》中的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西湖美景、《题西林壁》中的庐山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诗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比如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古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平仄、韵律、意象等。
详细介绍古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结构特点。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西林壁》三首诗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首诗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其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小组内讨论该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可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古诗的解读、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古诗意象的想象。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知识点梳理
1.古诗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古诗的定义:古代诗歌的总称,包括从先秦到近现代的诗歌作品。
-古诗的特点:韵律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精炼。
2.古诗的体裁与结构
-古诗的体裁:分为诗、词、赋、曲等,其中诗是最主要的体裁。
-诗的结构:以五言、七言为主,也有四言、六言等,其中五言和七言诗最为常见。
3.古诗的平仄与韵律
-平仄:古汉语声调的两种基本类型,平声和仄声。
-韵律:古诗的音韵节奏,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
4.古诗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诗人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事物。
-意境:诗歌中通过意象所营造的境界和氛围。
5.古诗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
-情感类型:包括爱国情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