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FK 2025A038绿色食品(蓝莓)绿色防控技术指南.doc
PAGE14
绿色食品(蓝莓)绿色防控技术指南
胡勇1李军2王莹2高正辉1崔广胜1汪名富3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2.安庆市绿色食品办公室;3.怀宁县绿色食品办公室)
1.生产概况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多年生灌木果树,是国内外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作物。目前,我国蓝莓主栽原产北美的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兔眼蓝莓和原产于中国的笃斯越橘,以及少量进口的欧洲越橘,范围遍布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27个省域,主要在贵州、辽宁、山东、安徽、四川等,种植面积已超过110万亩。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虫害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蓝莓绿色防控技术不科学、不完善,以及高效防控技术尚未得到有效推广等,影响了蓝莓的绿色生产和果实品质,因此为服务蓝莓绿色生产,制定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
2.常见病虫害
2.1病害
主要有:蓝莓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茎干溃疡病、枝枯病(病原为葡萄座腔菌),叶斑病(病原为棒状拟盘多毛孢)、炭疽病(病原为尖孢炭疽菌或胶孢炭疽菌)、白粉病(病原为白粉病菌)、病毒病(病原为枯焦病毒、鞋带病毒、花叶病毒等)和缺素生理性病害等。
2.2虫害
主要有:金龟子(蛴螬)(优势种为铜绿丽金龟、黑鳃金龟)、天牛(优势种为花天牛、红颈天牛)、蚜虫(优势种为桃蚜、棉蚜)、蓟马(优势种为花蓟马)、蚧壳虫(优势种为康氏粉蚧、褐圆蚧和日本龟蜡蚧)、果蝇(优势种为黑腹果蝇)、刺蛾(优势种为黄刺蛾)、木蠹蛾?、尺蠖、螨类(优势种为红蜘蛛)、韭蛆等。
2.3草害
主要有:毛马唐、马唐、看麦娘、马齿苋、牛筋草、狗尾草、小飞蓬、刺蓼等。
2.4鸟害
主要有:山喜鹊、乌鸦、麻雀、斑鸠等。
3.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苗木检疫和病虫害田间监测的基础上,针对蓝莓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之以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蓝莓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优质安全生产。
4.农业防治
4.1抗性品种
选用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的蓝莓品种,有利于延缓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北高丛蓝莓耐寒、耐热性差,适合寒冷地区栽培。南高丛蓝莓则耐寒性差,适合温暖地区的品种。兔眼蓝莓比高丛系更耐寒且更易栽培,对土壤要求不高,树势强,生长迅速。
4.2种苗管理
选择组培脱毒健壮种苗及其后代的扦插健壮苗,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蓝莓多种病毒病的发病几率。实施种苗检疫,种苗调运过程中做好各方面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0.1%~0.2%高锰酸钾溶液),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扩散传入。定植前修剪受伤根系,剪去苗木主根总长度的1/4~1/3,保留根系长度10~15厘米。
4.3园地管控
4.3.1科学选址
选择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适宜,通透性好,水分适度,通风光照优良,水源充足,没有污染的地块,良好的立地条件,健康生长环境。
4.3.2土壤改良
蓝莓是喜酸植物,正常生长要求土壤酸度pH3.8~5.5,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在蓝莓栽培中,土壤改良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降低土壤酸碱度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没有达到酸度要求,可采取在土壤中施入酸性泥炭、酸性农家肥、酸性锯末、松针、松树皮、硫磺粉等措施调节;提高有机质的主要方法是在土壤中施入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炭、腐殖酸、农家肥等。通常用机械开沟,宽度和深度40×40厘米,长度按照地块顺行即可,按每米长3袋草炭土(40升/袋)和1袋腐熟有机肥(50千克/袋)进行配施。
4.3.3栽植要求
种植前,合理规划,全园土壤翻耕、冻垡,可利于杀死部分害虫;实施起垄栽培,可以大幅度减少根部病害;选择优良品种、健壮苗木,宽行窄垄,合理稀植,株距大于1.0米、行距大于2.5米,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
有条件地区,推荐采用全基质栽培,能够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采用避雨栽培,可以预防和减轻多种病虫害。
4.3.4肥水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以施用腐熟的有机基肥为主,结合冬季修剪时施用,施用量为150~300千克/亩,施用后结合旋耕抬垄覆盖5~8厘米。挂果期根据土壤肥力、树势及挂果量,滴灌增施水溶性膨果肥(N:P2O5:K2O=8:8:20),施用总量为10~15千克/亩(分3次施,坐果后至采果前10天,每间隔10天1次),增加果实硬度预防裂果。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浇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持水量。土壤干旱时及时灌水或浇水。可采用全园覆盖、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管理。
4.3.5清洁园地
加强栽培园区清洁管理,采果期及时清理落果,并集中销毁,降低果蝇口基数;及时清除园区发病的果、叶、枝条,降低病原基数。夏季结合修剪,清除田间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