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2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2.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2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2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表现及保护策略,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掌握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将通过学习海洋环境问题的知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通过分析海洋环境保护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行动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海洋这一神秘领域充满兴趣。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海洋环境的认识相对有限,对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刻理解。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海洋的基本概念、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可能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了解也较为有限。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取信息。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弱,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可能存在消极情绪和逃避态度。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但在课堂参与度和提问积极性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而表现出学习兴趣不足。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分析实际海洋污染事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洋环境现状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4.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海洋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培养决策能力。
5.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海洋环境保护项目,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海洋污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提问引导:视频结束后,提出问题:“大家如何看待海洋环境问题?我们能为海洋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3.引入新课: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海洋污染的来源和类型: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海洋污染,如石油泄漏、塑料垃圾、有害物质排放等,并简要介绍其来源。
2.分析海洋污染的危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3.介绍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讲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公众参与等,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海洋环境保护。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海洋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让学生体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2.案例分析:选择实际海洋污染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针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如海洋塑料垃圾的处理、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等,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海洋塑料垃圾的处理:讨论如何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以及如何回收和处理已经产生的塑料垃圾。
举例回答:①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②推广可降解塑料材料;③加强海洋垃圾回收利用。
2.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
举例回答:①实施休渔期政策;②推广可持续捕捞技术;③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3.公众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讨论如何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海洋环境保护中来。
举例回答:①开展海洋环保知识普及活动;②组织志愿者清洁海滩;③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污染排放。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海洋污染的来源、危害、保护措施等。
2.强调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和参与。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用时:45分钟
备注:本教学流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