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PAGE
5-
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进展实践
(建议用时:45分钟)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进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进展是我国的必定选择,是由于()
①浩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经济进展速度较慢,底子薄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进展
B.严格掌握人口数量
C.全面提高人口素养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1.C2.B[第1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其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进展。第2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基数浩大、增长较快,因此,应首先掌握人口数量增长。]
“努力建设秀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秀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完成3~4题。
3.“建设秀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进展
B.社会可持续进展
C.生态可持续进展
D.文化可持续进展
4.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建设秀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3.C4.A[第3题,可持续进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进展,条件是经济可持续进展,目的是社会可持续进展,故C正确。第4题,过度开采地下水可引起地面下陷,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功能下降,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会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故A正确。]
目前进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进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5~6题。
5.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冲突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养,增加外出务工的竞争力量
6.进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5.B6.D[图中显示的是生态农业,它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
7.阅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青海省图图乙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
材料一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平方千米)
1985
0
9.26
52.13
38.61
11172
1997
0
0
48.3
51.7
10793
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进展过程中消灭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进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进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解析]第(1)题,依据表格数据,B地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积削减,优质牧草削减。主要治理措施是进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治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等。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削减;优质牧草削减。措施:进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治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削减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擅长开垦梯田。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进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8~9题。
8.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爱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由于()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