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五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自然景物,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通过仿写和创意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进行个性化创作。
4.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小兴安岭这样的地理概念有所了解,但可能缺乏对其自然景观的详细认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通常对自然景观和动物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类文章产生共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阶段,他们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善于通过文字和语言来理解和表达。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描写细致的自然景观时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或不熟悉的地理环境。此外,学生在进行仿写和创意写作时,可能会在词汇积累、句子结构组织以及如何将个人感受融入作品方面遇到挑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创作缺乏自信,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景观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中的美景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体验法: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受。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创作工具:提供写作工具和模板,帮助学生进行仿写和创意写作。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小兴安岭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们对小兴安岭有什么样的印象?”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
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的一座大山脉”。
3.分析第二自然段,讲解“春天”和“夏天”的景色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季节变化的语句。
4.讲解第三自然段,分析“秋天”和“冬天”的景色特点,强调对比描写的手法。
5.邀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6.讲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文章中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关键语句。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针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练习题讲解,如:找出比喻句、拟人句等。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小兴安岭的景色?”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3.提问:“如果你是小兴安岭的一棵树,你会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扮演小兴安岭的植物,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点和美丽。
2.学生扮演游客,向植物提问,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风光。
3.教师总结互动环节,强调保护自然、热爱家乡的重要性。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布置作业: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文章。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总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国地理》相关章节,特别是关于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气候等。
-《自然与环保》科普书籍,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