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七单元(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独特魅力。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朗读、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与传承。
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节日习俗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掌握节日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及其象征意义。
-通过课文《春节》学习,了解春节的庆祝活动和民间传说,如放鞭炮、贴春联等。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团圆”主题。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团圆”在春节中的深刻含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节日庆祝活动。
-学生在描述节日活动时可能缺乏生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丰富的语言描绘节日场景。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春节》等课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春节庆祝活动的图片、传统习俗的动画等。
3.教学环境: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展示区用于展示图片和图表,以及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春节庆祝活动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节日吗?它是如何庆祝的呢?
2.学生分享对春节的了解,教师简要介绍春节的历史和传统习俗。
3.提问:为什么春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么重要?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庭意义。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内容:《春节》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春节的庆祝活动?学生回答。
3.讲解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4.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春节的氛围和习俗。
5.讲解春节的民间传说,如年兽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传说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练习写作:让学生以“我喜爱的春节”为题,写一段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春节庆祝活动。
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写作技巧。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为什么春节有“团圆”的主题?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象征着和谐与幸福。
3.提问:春节有哪些传统食品?为什么?
4.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传统食品的寓意。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有机会,你希望如何在春节这一天庆祝?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
3.教师总结:春节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2.提问:春节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4.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家族的春节传统,下节课分享。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春节起源与演变:介绍春节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朝代对春节的记载和庆祝方式。
-春节民俗文化:搜集整理有关春节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春节传统食品:介绍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如饺子、年糕、汤圆等,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和象征意义。
-春节诗词赏析:收集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王安石的《元日》、陆游的《除夜》等,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收集家乡的春节习俗,通过绘画、摄影或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春节民俗体验活动,如制作春联、剪纸、编鞭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春节的书籍,如《春节的故事》、《中国民俗文化》等,拓宽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