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说课稿)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七单元(说课稿)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为核心,围绕单元主题“艺术与想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课程设计遵循“导入—探究—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深度阅读、开展创意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如下: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与想象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实践活动,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理解课文《草原》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辽阔”、“碧绿”等,增强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举例说明:
-在讲解《草原》时,重点分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广袤和生机。
-在写作训练中,强调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将草原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涉及: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草原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草原所传达的深层情感。
-掌握并运用复杂的句式结构,如复合句、长句等,提高学生的句子构建能力。
-学生可能对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存在困难,需要特别指导。
举例说明:
-在分析《草原》的象征意义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草原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还象征着生命力和民族精神。
-在句子构建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复合句来表达复杂情感,如通过例句展示如何用“虽然……但是……”的结构来表达对比和转折。
-生字词学习时,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正确书写和记忆,例如通过拆字法、联想记忆法等帮助学生掌握“碧绿”的书写。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课文深层含义,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项目导向学习法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2.教学活动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文中的角色,体验文中情感;开展写作实验,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短文;组织小组游戏,如填空接龙,以增强记忆生字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和课文朗读视频,增加感官体验;使用电子白板进行交互式教学,如标注重点词句、实时反馈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是什么吗?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简短介绍《草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草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
-讲解《草原》的背景,包括作者老舍的简介和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
-详细介绍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标注和讲解。
-通过实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草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草原》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过程:
-选择课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进行分析,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详细介绍每个片段的背景、情感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片段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草原的自然美、作者的情感表达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文学价值、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草原》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分析和讨论过程。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