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家乡”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思路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审美情趣,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同时,通过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将提高语言表达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理解课文《家乡》中描述的家乡特色,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
b.学习运用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地描绘家乡景物。
c.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表达对家乡情感的能力。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理解并运用复杂句式,如倒装句、并列句等,准确表达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b.学生在创作关于家乡的作文时,如何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c.在口语交际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流畅地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同时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和连贯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家乡》课文教材,并准备相关学习卡片。
2.辅助材料:收集展示家乡风光、历史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时间轴图表展示家乡变迁。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摆放展示家乡特色物品的展示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家乡》课文预习PPT,要求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家乡的历史变迁”设计问题,如“你了解家乡的历史吗?请举例说明。”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收集学生预习反馈,确保大部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家乡的历史变迁,准备分享内容。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以笔记或思维导图形式提交预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家乡风光视频,引出“家乡”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如“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讲解描写手法,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知识。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文,给予学生具体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文,尝试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对课文《家乡》中的描写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家乡的景物。在作文写作中,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此外,学生在口语交际环节,也能够流畅地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语言表达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2.文化自信的增强
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增强,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预习和课堂讨论中,学生需要观察家乡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并思考如何将这些资料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