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3-08-01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风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由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和残疾,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头针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中风的治疗中。头针治疗是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头部穴位上用针刺入刺激传导体,并促进局部血流、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起到舒缓、镇痛、治疗等作用。然而,头针治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且严格的临床对头针治疗进行验证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计划进行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头针治疗中风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治疗机制。 三、研究方法 1.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40名年龄在45岁至70岁之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 (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头针治疗和常规治疗。头针治疗在中风后24小时内进行,每天一次,共持续7天。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降压、保护胃粘膜和水电解质平衡措施等。评估指标包括国际标准化神经功能障碍分级、Barthel指数、梅尔斯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颅内血流、脑电图等。 (3)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比较组之间的差异。 2. 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60只Sprague-Dawley大鼠,经手术模拟模拟中风后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头针治疗组和假手术组。 (2)研究方法:对于头针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皮肤和颅骨上有拟定的针眼位置。在治疗组中,每个大鼠都在头针位置上接受针刺,然后接收头针治疗,每天进行一次,共持续14天。实验过程中,记录大鼠的行为、神经学、病理学和分子学变化情况。 (3)数据分析:采用图像、生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头针治疗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进行比较分析。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这一新疗法,通过临床和实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究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与疗效,对于完善中风的治疗方法,增加治疗幸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