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_图文 .pdf

发布:2025-03-19约3.9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_图文--第1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发病后72小时入院;年龄40~75岁的两性病例。

诊断标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

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于

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的体征;⑥

应作CT或MRI检查;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风痰瘀阻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在辨证分型中证型单纯者为首选对象,两型并见但以一型为主者为次选。

1.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

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

31~45分。

1.4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5岁之间;③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证者;

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中型,积分在16~30分者;⑤病程在急性期,发病在72h~2w之

间的患者。

2.1分组与治疗

将符合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为了做到组间可比性,两组病人

均进行既往史和伴发病评分,方法见文献。对照组接受急性脑梗死基本疗法,方法:抗血小

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胞二磷胆碱(0.75/d),低分子右旋糖酐-40(500

ml/d),葛根素(0.4/d)及脱水剂和76.66/或抗生素等。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服中风B方

(本科室提供方,院见药房熬制),每次200ml,早晚各1次,口服。两周为1疗程。

2.2观察指标

2.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2.2中医证候评分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_图文--第1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_图文--第2页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各项积分减少计算分别观察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的症状体

征变化,舌苔脉象的变化。

2.2.3血脂测定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德国宝灵曼公司试剂盒。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采用酶法。

观察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的各项指标的变化。

2实验室观察结果比较

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见表1。

由表1可知,治疗组TC、TG、HDL-C、LDL-C治疗前后差值经配t检验P<0.01,说明治疗组

可降低血清TC、TG、LDL,升高血清HDL-C;除HDL-C外,治疗组血脂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

与对照组比,经t检验P<0.05,进一步表明治疗组对血脂有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

清TC、TG、HDL-C、LDL-C,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疗程时间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