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选取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总黏度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穴位注射;颈夹脊穴;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总黏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一、研究背景
缺血性中风是指因脑部血管阻塞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常常导致严重残疾和死亡。目前,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以溶栓、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临床应用窗口期、出血风险等问题。中医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穴位注射作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颈夹脊穴是一个位于颈部后部的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痛等功效。本研究旨在探究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三、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
1.符合WHO排除脑出血诊断标准;
2.脑梗死综合症状结构分类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脑CT或MRI显示脑缺血性损害;
4.年龄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男女不限;
5.缺血性中风起病时间≤72小时。
3.2研究设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3.3治疗内容
治疗组:将颈夹脊穴位覆盖酒精,刺入1cm-1.5cm针头,每次注射50~100毫升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硫酸镁10毫升。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处理等。
3.4指标观测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总黏度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血液总黏度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提高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疗效。这将为临床上提供新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探究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中医针灸在缺血性中风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本研究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