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合作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

发布:2025-04-09约2.1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标要求;2016年年初,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应越南的请求,我国于2016年3月15日至4月10日从位于湄公河(澜沧江)上游的景洪水库向下游实施应急补水,帮助越南及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缓解了旱情。;目录

CONENTS;;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如: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等。;(3)保障本国安全不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上至大气层,下至陆地、海洋,既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又有区域性和各国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围绕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了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

有些国际合作进展良好,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进展程度;请分别扮演主持人、各集团代表、记录员等角色,结合上述各方观点和自查材料,在明确各方核心诉求和利益底线的基础上,模拟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1.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即应将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多少摄氏度以内?;;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国批准了关于臭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的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然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本着“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参加和推动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为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我国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务实合作,签署一系列合作研究协议,实施一批研究项目,内容涉及气侯变化的科学问题、减缓和适应、应对政策和措施等。

加强与发达国家务实合作。我国与美国、欧盟、意大利、德国、挪威、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和合作机制,签署相关联合声明、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等,将气候变化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我国与南非、印度、巴西、韩国等国家签署相关的联合声明、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等,建立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加强在气象卫星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项目。

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进展。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我国代表团本着负责任、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态度,积极推动谈判取得进展,为促成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作出重要贡献。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巴黎大会上,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目标:于2030年前后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2012年,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等组织,提出了为期10年的“未来地球计划”(2014-2023),其核心思想是加强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为人类生存的地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未来地球计划”是一个国际科学合作平台,通过学者、政府、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利益攸关者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组国际全球变化科研项目与资助体制,填补全球变化研究和实践的鸿沟,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积极地服务于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课堂小结】;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遵循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当人均收入到达7000~8000美元这一临界点之后,随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由高趋低,污染程度趋缓。图意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我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