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1。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包括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河流、湖泊、海岸等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规律,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变迁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解读自然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重点在于理解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中的具体作用。
解决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展示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对比分析。
难点:
1.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复杂性。
解决方法: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归纳规律。
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策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地质学家,探讨地貌形成的过程。
3.组织实验操作,如模拟河流冲刷和沉积,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
4.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5.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心得,共同探讨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地球表层结构、地质年代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地表形态的概念,包括地貌、地物等。
b.详细讲解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侵蚀、沉积、断层、褶皱等。
c.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如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
-举例说明:
a.通过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貌特征。
b.以黄河为例,讲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貌形成的原因。
b.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河流冲刷和沉积过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张包含不同地貌的地图。
b.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b.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表形态,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分享观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关键因素。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如地貌、地物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类型,如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
-学生能够解释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侵蚀、沉积、断层、褶皱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运用地理视角解读自然现象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提升了科学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分析地貌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探究地表形态变化规律时,锻炼了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在了解地貌形成的过程中,激发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生在参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