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教材必修1第三章“地表形态的演化”相关联,通过分析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对地质作用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为广泛,但已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理知识较为基础,对于地质作用、地表形态变化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地质现象和地表形态,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作用等,但这些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3.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4.素质方面:学生在地理素养方面表现良好,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待加强。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但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教师的倾向,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6.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本节课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包括课本和地图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质作用图片、地表形态变化图表、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模型或图片展示地质作用过程,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实验操作台,以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和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自然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基础知识,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河的侵蚀与沉积等,帮助学生理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影响的作用。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判断、选择、简答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地质作用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知识。
4.实验模拟(约20分钟)
-实验器材:准备沙盘、塑料模型等,模拟河流侵蚀、沉积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地质作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后,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
5.案例分析(约20分钟)
-展示一系列与地表形态变化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城市扩张、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7.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当地地表形态变化的研究报告。
-提醒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课外地理考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质年代与地层:介绍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以及不同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帮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地质灾害:介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以及其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人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