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节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1.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4.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地理思维: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
3.地理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难点:
1.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相互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和图片,直观展示内外力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内外力作用的理解。
3.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讨论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4.进行实验模拟,如侵蚀和沉积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增强感性认识。
5.针对难点内容,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分享成果,促进深度学习。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变化相关的图片、地质作用过程的视频、地质结构示意图等。
3.实验器材:准备侵蚀和沉积模型、岩石样本、放大镜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多媒体展示区,确保投影设备正常;划分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地貌图片,如山脉、河流、平原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内力作用(5分钟)
-展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图片,讲解这些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动画演示地壳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提问: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具体影响?
2.讲解外力作用(5分钟)
-展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图片,讲解这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如河流侵蚀、风力侵蚀等,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提问: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有何区别和联系?
3.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5分钟)
-讲解内外力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共同作用下的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相关案例,如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河流改道等,让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表形态变化的案例,分析其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2.课堂提问(5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如“请举例说明内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评价。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情境模拟(5分钟)
-设计一个情境,如“假设你是一名地质学家,你如何通过观察地表形态来推断其成因?”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地质学家实地考察的过程,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地表形态及其可能成因。
2.角色扮演(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不同的地质作用力量,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
-各组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各自的作用过程,以及如何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强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提出拓展性问题,如“请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深入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更多知识。
总用时:45分钟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