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海滨小城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19海滨小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海滨小城》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悟海滨小城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表达、书写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自然景物的能力,提升审美鉴赏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海滨小城。
难点:1.理解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2.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发挥想象力。
解决办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滨小城的美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2.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3.提供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创作,并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滨小城的风光,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滨小城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互动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3.读写结合:通过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海滨城市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风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些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它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海滨小城。”(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详细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错误。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用时10分钟)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关注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海滨小城的喜爱之情。例如,在讲解“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像是在低声细语”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里的‘低声细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用时10分钟)
(3)拓展延伸,激发创意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海滨小城。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出心中的海滨小城,或者用文字描述出来。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完成填空题
详细内容:教师出示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题目。完成后,教师请各小组汇报答案,并给予点评。(用时10分钟)
(2)角色扮演,再现课文
详细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以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用时10分钟)
(3)创意写作,展示成果
详细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海滨小城”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1)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举例回答:如“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像是在低声细语”,学生可以讨论这种比喻手法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关于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
举例回答:学生可以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如沙滩、海浪、天空等,并分享自己对这些景色的感受。
(3)关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举例回答:学生可以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时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美丽的海滨城市》系列文章: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不同海滨城市的文章,如《青岛的夏天》、《厦门的鼓浪屿》等,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海滨城市的特色和风情。
-《海滨城市的历史变迁》:介绍一些海滨城市的历史背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