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19 海滨小城 优质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docx
第6单元19海滨小城优质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海滨小城》为载体,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在观察海滨小城的美景中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朗读、仿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识别和描述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包括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
-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如“海边的沙滩”、“傍晚的景色”等。
-感受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海风轻轻吹拂着海浪”。
-分析课文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景,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描绘自己心中的海滨小城。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海滨小城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描绘景色的诗歌和散文片段,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彩色粉笔或马克笔,用于板书和课堂展示。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确保光线充足,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黑板上提前写出“海滨小城”的课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海滨小城。你们知道什么是海滨小城吗?你们有没有去过海边,或者想象过那里的样子呢?”
2.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3.老师总结:“好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海滨小城》,一起来了解和感受这个美丽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分发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和书写。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注意纠正发音错误。
4.老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觉得海滨小城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一句话概括。”
5.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是的,海滨小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究它的美丽之处。”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景
1.老师提问:“课文中哪些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
2.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如“海边的沙滩”、“傍晚的景色”等。
3.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这些段落,并提问:“从这些段落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4.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我们看到了金色的沙滩、蓝色的海浪、美丽的贝壳,还有傍晚时分的美景。”
5.老师继续提问:“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这些美景?”
6.学生回答,老师举例:“比如‘海风轻轻吹拂着海浪’,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拟人,让海浪仿佛有了生命,让我们感受到了海滨小城的生机。”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老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对海滨小城有什么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作者对海滨小城充满了热爱之情。”
3.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爱这美丽的海滨小城。”
4.老师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作者,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海滨小城的热爱?”
5.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老师提问:“除了课文中的海滨小城,你们还知道哪些美丽的地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美丽地方,如黄山、桂林等。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让人感到美丽?”
4.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因为它们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有人们的美好情感。”
5.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描述家乡的美丽景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海滨小城》,了解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用心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2.学生们纷纷表示认同。
3.老师结束课程:“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海滨小城》作者简介:介绍课文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海滨小城地理知识:介绍海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