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海滨小城》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docx
第19课《海滨小城》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海滨小城》第一课时,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表达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复述,学生能够理解《海滨小城》中的描述,运用关键词汇描述海滨小城的景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比较,理解文中描绘的海滨小城的美丽与宁静。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达对海滨小城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城市的景色和氛围,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如“沙滩、大海、渔船、海鸥”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境和情感。
-词汇的积累与应用:如“波光粼粼”、“无边无际”等形象生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2.教学难点
-情感的体会与表达: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例如,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海边的沙滩,金黄金黄的,像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这句话所传达的美感。
-句子结构的理解:《海滨小城》中运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例如,“海浪像是在轻轻地唱着歌,一高一低,一唱一和”,教师需要通过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表达方式。
-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海滨小城的特点。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述的海滨小城的宁静、美丽和和谐。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随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海滨小城的印象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文中角色,通过角色互动来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海滨小城的特色。
3.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海滨小城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辅助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滨小城》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去过海边吗?能描述一下海边的景象吗?”
-展示一些海滨小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滨城市的美丽。
-简短介绍《海滨小城》的背景和作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内容理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理解《海滨小城》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过程:
-讲解课文的开头,让学生了解海滨小城的位置和特点。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景物和情感。
-使用板书或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课文细节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美。
过程:
-选择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如“海边的沙滩,金黄金黄的,像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和讨论,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景物进行讨论,如“沙滩”、“大海”等。
-小组内讨论该景物的特点、情感表达以及与整篇课文的关联。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景物的特点、情感表达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海滨小城的景物描述、情感表达等。
-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介绍其他描写海滨景色的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等,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