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劝学》《师说》对比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教学设计专辑(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发布:2025-04-07约4.7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劝学》《师说》对比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教学设计专辑(统编版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劝学》《师说》对比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教学设计专辑(统编版必修上册)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对比联读《劝学》和《师说》,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比阅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对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并理解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儒家思想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劝学》和《师说》中的一些深层次哲理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文有一定兴趣,但对深入理解古文中的哲理和思想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理解;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独立研究,通过个人探究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劝学》和《师说》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对文章中哲理和思想的把握;三是将古文中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劝学》《师说》相关的图片、注释文本、作者生平介绍等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和音频资源。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讨论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讨论空间,确保教学环境安静、舒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古代儒家思想相关的短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古代儒家思想有哪些了解?有哪些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劝学》与《师说》的对比联读。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劝学》与《师说》的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中心思想等。

3.强调《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和《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对《劝学》与《师说》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翻译和解释。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通过对比阅读《劝学》与《师说》,你认为儒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阅读《劝学》与《师说》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并给予指导。

3.教师提问:如何将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4.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劝学》与《师说》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地位。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2分钟)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学生反馈对本次课的收获和建议。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荀子》原文:通过阅读《荀子》中其他篇章,如《性恶论》《修身》等,深入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其关于学习、修身、治国的观点。

-儒家经典著作: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以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历史文化背景:搜集与先秦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中的相关篇章,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2.拓展建议:

-阅读研究:鼓励学生阅读关于《劝学》和《师说》的研究论文,了解学者们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和评价。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以增强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解。

-专题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主题,如“儒家教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