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父爱之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 ,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作者。
导入新课: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我们感 受了母爱的真挚伟大,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19课《父爱之舟》,去看看父爱 的深沉厚重。
认识作者:
吴冠中,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条,读准字音。
先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条认字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出示写字条,识记提醒。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字条里的字,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记一记。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
预设:(1)、“考”,不要写成“与”。(2)、“席”不要写成“艹”。(3)、“屑”不要写成“小”。
出示词语表词语,读一读。
接下来,同学们愿意挑战一下词语表中的词语吗?那么赶快开始读一读吧。你们都读正确了吗?如果都读正确了,就给自己鼓鼓掌吧。
过渡: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由于年代较远或地域的原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请大家看下面的图片和资料。
理解词语。
预设:“泥灶”就是用泥土砌成的炉灶,其实是生火做饭用的。“乌篷船”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船篷被涂成黑色而得名。“摇橹”划船桨的意思。“初小”民国时期,小学由“初小”和“高小”组成。初小指小学一到四年级。高小指的是小学五、六年级。
过渡:扫清了字词障碍,让我们走进文本。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课文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来写的?
(3)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试着概括段意。
2.全班交流。
预设: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是首尾照应。
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以梦开始,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二(2—9)梦中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
三(10)以梦境结束,点明“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试着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吗?
预设:这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过渡:从梦境开始到梦境结束,中间重点回忆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相处时的那一个个难忘的场景。到底有哪些难忘的场景呢?
再读课文,梳理场景,品味父爱。
(一)梳理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
景?试着概括梳理文中场景,并交流分享。
补充概括梳理场景的方法: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连词成短句。
2.交流分享。下面听一听同学们的分享,然后评价。
预设:1.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2.心疼“我”,想加钱换房间。3.给“我”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4.雨雪天“背”我上学。5.凑钱供“我”上学,给“我”铺床。6.送“我”报考,轮流摇橹。7.送“我”上学,缝补棉被。
过渡: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品读父爱。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抓住场景中的关键词句和细节,在感受深的地方做批注。
交流分享。
预设:
卖茧后立刻给我买好吃的,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文中的第一个省略号省略了养蚕的这一艰辛的过程。我曾经从课外书中了解到养蚕人每天不仅要上山采新鲜的桑叶,还要时刻关注蚕房的温度。即使在夜里也要坚持给蚕喂食,还要清理蚕沙。父亲白天忙,晚上忙,夜里也得不到好的休息,可以说,父亲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他日复一日的辛劳换来的。可父亲还想着给儿子买这样、那样的好吃的 ,让我特别感动,觉得父亲特别爱自己的儿子。师评价:这两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关注标点,结合课外知识去体会,父亲挣钱的艰难和对儿子的爱,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过渡:大家来看一段有关吴冠中的家庭资料。
(3)补充作者家庭资料了,加深理解。
吴冠中是家中的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喝汤药。父亲不仅要教书,还要种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