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系统碎石术的护理.doc

发布:2018-01-27约3.9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系统碎石术的护理 王春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EMS第四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系统碎石术的护理。方法 对1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中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0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单侧结石平均碎石时间约120min,结石粉碎率100%,结石清除率91.2%,9例术后残留直径小于1cm的结石,2周后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排空,1例患者因出血术后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结论 对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经皮肾镜 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 肾结石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244-02 尿路结石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不能有效预防、易反复复发的泌尿系统常见病,部分泌尿系统结石可以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方式治疗,但对于复杂的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必须通过手术来解决。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是9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的泌尿外科腔内碎石新技术[1],它是治疗肾结石的一项微创新技术,该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碎石效果好、取石完全的优点[2]。但是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常出现并发症,如对术前、术后患者积极护理,常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对本院100例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做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100例肾结石患者,男48例,女52例,年龄23~7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确诊肾结石,其中单侧结石98例,双侧结石2例,结石最大直径2.0~9.0cm,伴或不伴肾积水,其中鹿角形结石30例,7例为完全性鹿角形结石,有14例曾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13例患者有有开放手术取石病史,合并高血压26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3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立位片,采用全身麻醉,先于截石位输尿管镜下放置Fr7输尿管导管于患??,改为俯卧位,通过患侧输尿管导管注入生理盐水造“人工积水”,在B超引导下,取第12肋下或第11、12肋间,腋后线至肩钾线之间为穿刺区域,18G穿刺针穿刺,拔出针芯,见尿液涌出后,置斑马导丝于肾盂,然后使用Fr8至Fr26扩张鞘依次扩张,放置Fr24剥皮鞘,使用EMS第四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系统将结石粉碎,对结石较多的,在B超引导下寻找结石碎石,沿输尿管导管放置斑马导丝,拔出输尿管导管,由斑马导丝引导置入F6~F7输尿管内支架管(双J管),取出肾镜,沿剥皮鞘放置Fr20胸管作为造瘘管,术后三天复查腹部平片,一周后拔除造瘘管。若碎石时间较长或出血较多则放置造瘘管于术后一周行II期碎石。 1.3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单侧结石平均碎石时间约120min,结石粉碎率100%,结石清除率91.2%,9例术后残留直径小于1cm的结石,2周后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排空,1例患者因出血术后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2 护理和体会 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新的微创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满意、恢复快、预后好等特点[3],但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笔者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耐心的心理护理,完善有效指导,使患者顺利出院,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记录如下: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担心手术效果,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给予加强健康教育,增加与患者沟通的时间,使患者了解手术方式,重点指导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如介绍成功治愈病例,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手术体位[4],预防术中不能耐受俯卧位时出现呼吸困难而致手术中止鼓励患者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同时还应该使患者了解此手术并非无创伤手术,仍需做1cm左右的小切口,术后创面(腰部) 留置引流管会造成一些不适,尽量让患者消除术前顾虑。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手术穿刺部位出血量等变化,特别是血压和呼吸情况,若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5]。 2.2.2饮食护理 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