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本(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docx
第一单元学本(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与大自然”中的第一章“大自然的馈赠”。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资源,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学习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章节相衔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此外,本节课还将结合学生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观点。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提升环保意识。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共同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对环境保护有初步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就自然环境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愿意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此外,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些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
-软件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电子图书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回顾旧知:回顾学生在previous学习中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如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等。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题“大自然的馈赠”,包括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大自然中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自然资源,讨论其特点和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想法,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支持。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下他们看到的环保行动或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
6.课堂延伸(约5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大自然保护的信息,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7.反馈与评价(约10分钟)
-学生反馈: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8.结束语(约5分钟)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提醒他们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我们的大自然》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保行动指南》
-《地球之友:环保故事汇编》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一周内自己及家人的环保行为,分析哪些行为对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
-选择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调查其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收集关于大自然保护的新闻、故事或案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设计一个简单的环保宣传标语,通过班级微信群或学校公告栏进行宣传。
-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环保活动,如植树节、垃圾分类等,记录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阅读拓展阅读材料,总结至少三条关于大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探究不同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比较其效果,分析原因。
-制作一个关于大自然保护的PPT,介绍一种或多种环保技术或方法,如太阳能、风能等。
-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