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001].docx
《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乘法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建立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探究除法的意义,学生能够发展数学抽象思维,理解除法作为乘法逆运算的本质;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够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建立乘除法的联系,学生能够提升数学建模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有限,但对乘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知识层面,学生对10以内数的乘法运算较为熟悉,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然而,对于除法的概念和意义,学生可能还处于模糊理解阶段,难以将除法与乘法建立内在联系。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正在发展之中。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尝试理解新概念,但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理解除法的过程至关重要,而逻辑推理能力则是理解除法本质的关键。
在素质方面,二年级学生通常具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自控能力和专注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不一,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多媒体动画,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除法的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小棒、计数器等操作材料,供学生进行除法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如水果、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计算步骤。
3.教学过程:
a.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b.通过实例讲解除法的含义,如“平均分”的概念。
c.讲解除法的计算步骤,以实例演示如何进行除法运算。
d.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除法运算方法。
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设计一系列与除法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计算等题型。
2.练习方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练习中的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除法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
2.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创新教学:
1.在讲解除法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分配任务等,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应用。
2.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除法运算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
3.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除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双边互动: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师生互动。
3.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难点凸显:
1.教师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2.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拓展: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除法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除法的应用:介绍除法在日常生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